top of page
搜尋

【巔佬】山巔。英國 Mick Fowler & Paul Ramsden

筆者:Lu @ 巔佬


『 登山風格是一切,若攀登沒有好的風格,就只是沒有意思的身體活動而已 』



▌「Enjoy Climbing Together」-Mick Fowler

這三個簡單的英文是Mick經常用來形容他與拍檔Paul Ramsden的攀登關係,表示享受與Paul 一起攀登的時刻;而現實方面,他卻用了 「Bivouac Uncomfortably Frequently」來形容他們每次的攀登。


Mick 和 Paul 都是年過50歲的登山家,也同樣來自英國。從70年代開始已經接觸阿爾卑斯式攀登,至今仍然保持個人風格,可說他們見證著時代的起落。他們的年齡還比我的老爹大,但仍然在喜瑪拉雅和中國的山脈中爬出多條令人讚嘆的路線。要爬出多條路線,背後需要付出無比的時間和精神。Mick Fowler 曾經不幸地患上了癌症,但他持正面的態度,很快便康復痊癒,更重新投入他的攀登計劃中。除了面對因漸老而引致的身體機能衰退,他們從開始攀登到現在也同時兼顧正職,分別是稅務顧問和環境衛生師(Occupational Hygienist),所以他們也只是個假日攀登者(Weekend Climber)。作為假日攀登者,每年只能靠年假到喜瑪拉雅等山脈去攀登,完成他們的目標。相比起職業的登山家,他們可以攀登的時間絕對少一半以上,但從2002年至今,他們分別奪得過3次和4次金冰鎬獎(Piolets d’ Or),他們的能力也不容置疑。Paul Ramsden在訪問中說:「我不需要像職業登山家一樣,要創作一些有回響的攀登來維持他的市場,我們不需要像他們一樣要有大燈光的照耀下才能夠攀登。讓我們能堅持至今的,只是因為我們簡單地愛登山。」他不會以登山作為他的正職,因為保持距離感也是他們對山的愛情的保鮮方法。



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是我們的一大提醒。我們往往把「大光燈」看重,卻忘記了初衷,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我也不停重覆審視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拍擋關係已經有著很長的時間,當中三次的金冰鎬獎也是一起奪得。他們一致認為能夠一起攀登的原因是他們對山的理念一致。面對登山路線時,縱使他們也會持著不同的意見,但仍然因著相同的理念而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寫下大作。


別以為他們的性格相若,事實上他們兩人性格截然不同,一個是保守而另一個是正面的進取,但正正就因為這樣子才能令他們磨合,互補不足。能夠建立出互信的關係是源自他們對山有著同等的熱誠。要訴說他們最經典的故事,莫過於在攀登幺妹峰頂西北壁時,一整晚懸掛在安全帶上休息,雙腿已失去感覺,奇蹟地醒來後仍然能夠繼續攀登。還有,因爐具失靈多天沒有火的使用,卻仍能完成攀登安全回來,他們面對惡劣環境的生命力驚人得無法想像,更堅持地保留著阿爾卑斯式攀登的傳統精神。


在他們的訪問中經常把英國的攀登傳統掛在口邊。Paul 提到他對冒險的看法是:「對於前路沒有預知的情況,成功與否也是每一步的懷疑,在我而言冒險把登山併起來,就要加入風格,因為這是英國的傳統登山。」他們更認為:「風格是一切,若攀登沒有好的風格,就只是沒有意思的身體活動而已。」可見他們對於登山風格的堅定。在他們過往的登山,也盡量將一切風格保持單純。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金錢去每一次的遠征,一切足夠就可以,這也是現今缺少了的風格。



看過他們的資料和部分訪問後,崇拜的心漸漸冒出來。他們的攀登精神重新啟發了我,不用全職亦可,只要你仍然對山有顆熱情的心。但不可忘記的是不能違背你的風格,把傳統的攀登精神一直保持下去。他們把一切保留了三十年,這種登山的傳統也需要有人延續下去。



▪▪▪▪▪▪▪▪ 資料來源 ▪▪▪▪▪▪▪▪▪


https://www.ukclimbing.com/articles/features/perfect_partners_9_-_mick_fowler_and_paul_ramsden-10504


https://blogs.dw.com/adventuresports/mick-fowler-no-im-not-dying-right-now/

https://int.berghaus.com/on/demandware.store/Sites-brgrowgbp-Site/en_NG/GeoShow-Content?cid=mick-fowler


#History #Legnad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