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基礎攀登概念(1)
筆者:Shogun@巔佬
『攀登中的不同定義』
或者大家有時候會留意到其他行山群組經常有什麼險線的post,例如是鳳羽壁、摩天崖、釣魚翁東脊、青山東崖、積木崖......等等,看得手心冒汗呢。
其實廣義來說,他們都是進行一種叫Free Solo的模式去攀登,當然,我們這篇文章並不是教導大家怎樣去Free Solo,因為Free Solo講求的是需要極良好的心理質素和攀爬能力,我們並不鼓勵所有初接觸者去進行此模式的攀登。
所以作為HK Alpine Club的初衷,向一般大眾推廣和介紹攀登是我們的使命,為了讓還未接觸了解此運動的大家更能明白什麼是攀登?如何攀登?如何入門?我們就此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為大家講解一下有關的技術和概念。現在先講述第一篇,亦是最簡易的技術文章--基礎攀登概念。
▪▪▪▪▪▪▪▪▪▪▪▪▪▪▪▪▪
1)徒手攀登(Free Climbing)
徒手攀登是指攀爬者利用自己的手和腳、和岩壁上的天然把手點和踩腳點去進行攀登,繩索、掛扣等只作為一個保護攀爬者以免墜落死亡的措施而不是一個助力工具。凡是傳統攀登或是運動攀登,只要達成這個定義皆可視為徒手攀登。
2)人工攀登(Aid Climbing)
這裡的「人工」,並不是指在人工牆攀登,它剛好和徒手攀登相反,在岩壁上利用繩索或一些器材去為攀爬者提供助力去輔助攀登,而不單止只作為保護作用。例如它可以使用器材,另外增加一些非天然的把手點或踩腳點。此外人工攀登在巨牆攀登(Big Wall Climbing)中亦會經常使用到。
▪▪▪▪▪▪▪▪▪▪▪▪▪▪▪▪▪
而在香港比較多人認識的有就是以下三種,分別是傳統攀登、運動攀登、抱石。
3)傳統攀登(Trad Climbing)
故名思義,傳統攀登就是攀登運動的起源。它起源於百多年前的歐洲,曾經在十九世紀末至二戰前作為歐洲各國軍隊山地師的一門軍事技能。而因為在當時還未出現「運動攀登」這個模式,它泛指所有攀岩,所以其實亦沒有「傳統攀登」這個名詞。而傳統攀登的定義是:用盡一切辦法,在天然岩壁上,善用地形和自己的體能技巧、使用任何裝備和方法去攀登,無論是徒手攀登或者人工攀登都可。在早期,攀登者都會在岩壁上的裂縫中打入岩釘,設置錨點(Anchor)和保護點(Protection),但隨着攀登裝備的改良,加上打岩釘對岩壁有一定的破壞性,所以現在都會使用可事後卸除的岩楔。傳統攀登往往路線都非常長,一般都會伴隨着多段式攀登(Multi-pitch),即是在攀登的路線上分成多段去攀登。在香港,飛鵝山或者獅子山都容易找到傳統攀登的路線。

4)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
運動攀登是從傳統攀登衍生出來的模式,它是真真正正的一門「運動」。它包括人工岩場和天然岩場。而攀爬方式上與傳統攀登大致上差不多,分別只在於錨點和保護點已經永久地安裝上了,我們會稱呼這些前人預先設置的為螺栓(Bolt),在攀爬的時間不再需要費時在設置岩楔上,只需要扣上快掛(Quickdraw)就可。因此攀爬者可以更專心地應付眼前的路線,這使得可攀爬的難度極限大大提高。在香港,筆架山、鴨脷洲、寶馬山、東龍島等都是熱門的天然岩場,而部份體育館亦可進行人工牆的攀爬,在獅子山和老人山亦可找到多條有人工Bolt的多段式攀爬線路。

5)抱石(Bouldering)
抱石是一種較新興的類別,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抱石與傳統和運動攀登不同之處是,通常抱石的攀爬高度大約只有六米以下,所以不需要技術器材,只需要準備鎂粉和一雙攀石鞋便可進行。另外對於比較講求耐力的運動攀登,抱石更著眼於攀爬者的肌力強度和爆炸力。它既可以在室內自制場地,亦可以到戶外尋覓一些巨型石頭攀爬。早期的抱石是攀岩者的其中一個訓練項目,在安全環境下訓練攀爬的動作技巧,慢慢地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攀爬風格,後來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攀登模式。而因為環境和交通問題,室內抱石十分受都市人喜愛,在香港亦有頗多的抱石館。

▪▪▪Photos Source▪▪▪
From Instagram
►Pamela Shanti
►Sasha Digiulian
►Adam Ondra